November 19, 2007

言文合一?言文混淆?——用普通話教中文的迷思

語常會主席田北辰指出, 「過去3 年追蹤20 間用普通話教中文的學校,發現對學生的寫作能力很有幫助,他們對語感和規範漢語的意識亦較強」,卻指出本港缺乏師資及教學法,令推行普通話教中文有困難。儼如師資及教學法問題解決了,香港學生的寫作能力便提高了,這是昧於現實、欠缺學理的良好願望。然而這豈止是良好願望,這是言文混淆、脫離實際的無知。中文大學中文系前任主任鄧仕樑教授收錄在1999 年3 月《中國語文通訊》裏的〈當前香港的漢語教學〉一文,提出「言文合一」的說法在語言學裏是不能成立的」,並引用語言學家朱德熙的說法,指出「不管哪種語言裏,書面語和口語之間總是有一定距離的」,明確指出「在中國傳統裏,漢以後2000 年讀書人寫的文章,用的正是脫離了口語的語言」。專家的看法讀書正是要通過書面語去學習書面語的使用,鄧氏認為,今天整個局面變了,生活的語言跟書面語言距離接近了,學習效果該更好,但不能說學生在沒有學好普通話之前不能寫文章。香港文字研究者容若在99 年在《明報月刊》的〈壓現代中文的兩座大山〉一文中形容這是講真話。其實,早在1988 年,香港教育署語文教育學院前副院長、現任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教授、新亞研究所教授李學銘,便指出了言文混淆的問題,李氏在《方言環境中的語文教學與學習》中指出「過分強調口頭語對書面語的影響,而不知書面語的學習,仍該以書面語的接觸為最有效」,李氏指出有少數熟諳普通話或略諳普通話的人, 「逐漸養成一種自尊、自重的優越心態」,以為要提高本港學生以至社會人士的中文程度,尤其是書面語的程度,必須採用普通話教學和推廣普通話在社會上的使用,以為「普通話是語文教學與學習的救厄解困靈丹,有了普通話,就不會有語文程度低降的問題」。誠然,如李氏所說,在普通話通行地區,仍然有語文程度低降的困擾,能講字正腔圓而又流暢普通話的人,不一定能寫通順中文,也不一定有豐富的語文知識和文化常識, 「能講普通話與中文程度之間,尤其是能講普通話與書面語表達能力之間,可說並無必然關係。昧於口頭語與書面語的差距,昧於某一社會的條件與需求,而侈談中文程度的提高,對方言環境中的語文教學與學習,是非常不利的」。當我們倡議學習普通話是大勢所趨,想一想我們的學者專家怎說;當我們高談學普通話提高寫作能力,想一想說與寫不同,知識面廣狹並不是取決於口頭語的學習。請田北辰及一眾熱切推行普通話教中文的官員,理解當中的不智與不利,而不是一味的唱好。正如容若在07 年4 月的《明報月刊》〈推廣普通話戒浮誇〉所言,侈言消滅方言,侈言「語同音」,假設廣東人不懂普通話就看不懂白話文,假設用廣東話教學要「翻譯」,都是浮誇之言。這種批評,可不是浮誇之言,而是有證有據的,也許急於推行普教中的官員、認定用了普通話教中文便能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同工,可以讀一讀,想一想。
(本文刊於2007年11月19日《明報》)

No comments: